内侧副韧带撕裂

身体图表
- 膝关节内侧
背景信息
患者简介
- 年轻运动员
- 通常为孤立损伤
- 95% 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合并有损伤,其中 78% 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有 MCL III 级损伤
病理生理学
受伤机制
- 脚掌着地+/-胫骨外旋的直接外翻压力
- 经常提到的 "啪啪 "声
来源
急性:
- 萎缩或虚弱;运动障碍
- 囊/韧带损伤或退化
- 外翻应力;足部着地
年级
- I 级 0-5 毫米间隙,触痛,无不稳定性
- 二级: 6-10 毫米间隙,触痛,无不稳定性
- III 级:>0° 和 30° 弯曲时间隙大于 10 毫米,常见外翻和旋转不稳定性
课程
I 级和 II 级 MCL 损伤可通过使用护具和物理疗法进行保守治疗。 I 级和 II 级伤势短期预后良好,可早日重返赛场。 孤立的 I 级和 II 级 MCL 损伤的长期预后良好,90% 以上的患者可在运动中恢复正常膝关节功能。
病史和体格检查
历史
膝关节有外伤史。 膝关节在工作、运动、日常活动中承受高负荷,通常是外伤。 老年患者也有外伤(退行性撕裂)不足的情况
- 向一侧 "让路"(内侧和内旋时)
- 感觉内侧方向和内旋方向不稳定
- 急性: 膝关节内侧肿胀,活动受限,局部/刺痛/浅表至深部疼痛
- 慢性病 尽管伤口完全愈合,但仍有不稳定和 "让步 "的感觉
体格检查
检查
急性: 内侧有发炎迹象,可能有血肿,保护性姿势
慢性: 股四头肌/腓肠肌萎缩,几乎没有肿胀
功能评估
急性:由于症状而无法进行
慢性 深蹲、爬楼梯、切割动作、"让路",描述多于演示
主动检查
急性:屈/伸/转活动度受限,小负荷时疼痛
慢性:屈/伸活动范围末端受限;结合这些动作的高负荷会导致疼痛
被动检查
急性 PROM 受限、肿胀
慢性 末端或范围 ROM 可能受限,结构明显不稳定
特殊测试
鉴别诊断
- 软骨下损伤
- 软骨受损
- 脊柱畸形
- 股二头肌撕脱性骨折
- 胫骨平台骨折
- 不快乐的三人组
- 肛门刺激
- 髌骨脱位
- PFPS
- 股四头肌腱断裂
- 髌腱断裂
- 奥斯古德-施拉特
治疗
战略
手术治疗:非手术治疗,多向损伤,年龄小于 45 岁,高风险运动。
干预措施
手术后: 达到每个康复阶段的里程碑后再继续前进。 适应组织愈合阶段
保守: 识别力量、神经肌肉控制和被动结构方面的缺陷
原则:先同心后偏心,从慢到快,从低负荷+高次数到高负荷+低次数,从两条腿到一条腿,注意运动的具体要求
参考资料
- Adams, D., Logerstedt, D. S., Hunter-Giordano, A., Axe, M. J., Snyder-Mackler, L. (2012). 前十字韧带重建的当前概念:基于标准的康复进展。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,42(7),601-614.doi:10.2519/jospt.2012.3871
- Derscheid, G. L., & Garrick, J. G. (1981). 足球运动中的内侧副韧带损伤。 I 级和 II 级扭伤的非手术治疗。 Am J Sports Med》,9(6),365-368。
- Elliott, M., & Johnson, D. L. (2015). 膝关节内侧损伤的处理》,Orthopedics,38(3),180-184.Doi: 10.3928/01477447-20150305-06
- Hewett, T. E., Di Stasi, S. L., & Myer, G. D. (2013). 运动员前十字韧带重建后预防损伤的当前理念。 Am J Sports Med,41(1),216-224: 10.1177/0363546512459638
- Lundberg, M., Messner, K. (1996). 孤立性内侧副韧带部分断裂的长期预后。 对一组前瞻性观察患者进行为期十年的临床和放射学评估。 Am J Sports Med》,24(2),160-163。
- Powers, C. M. (2010). 异常髋关节力学对膝关节损伤的影响:生物力学视角。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,40(2),42-51: 10.2519/jospt.2010.3337
- Snyder-Mackler, L., Risberg, M. A. (2011). 谁需要前交叉韧带手术? 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》,41(10),706-707: 10.2519/jospt.2011.0108
- Zazulak,B.T.、Hewett,T.E.、Reeves,N.P.、Goldberg,B.、Cholewicki,J. (2007). 躯干神经肌肉控制缺陷预示膝伤风险:一项前瞻性生物力学流行病学研究。 Am J Sports Med》,35(7),1123-1130: 10.1177/0363546507301585